2016年5月1日 星期日

2016.04.23【台灣蛙的生態觀察】

主講人:陳王時 老師

今天是由很風趣的陳王時老師來講「帶了一位很特別的助教,名字是「小花」,其實是「老花」,因為牠是一隻年紀已很大的花狹口蛙(亞洲錦蛙)屬於外來種,老師讓我們和牠近距離接觸,大家都很好奇的上前圍,老師說牠很久沒出門,大概是緊張又興,不時跳來蹦去,好幾次從老師的手上、身上跳落地面都沒事,因為牠的骨頭是軟的,不像人類的骨頭是實心的,不得。花狹口蛙的性別可從喉的顏色分辨黑色的是公的沒有黑色的是母的。牠的背部花紋像一個字,是狹口蛙科的異類,遇到大水會爬樹,冬天很冷會躲在竹葉堆裡。老師教我們抓青蛙的技巧是將頭部蓋住,因為蛙只會往前跳,記得抓青蛙的時候,手最好是溼潤的,比較不會傷到牠們的皮膚。花狹口蛙會分泌液,像樹脂(白膠),只要不要接觸到口鼻黏膜,摸完後確實洗手,就不會中

說到青蛙的構造,牠的前腿比較短小,後腿比較粗壯,適合跳躍;腳有4趾,後腳5趾,而且後腳通常有蹼,方便游泳。牠們有兩層眼,裡面那層是透明的,當牠往水裡跳時透明眼瞼會順勢由下往上蓋起來,可以看清楚水中的狀況,鳥類也有這層薄膜,但是由前往後蓋住眼睛,當牠們飛行時,可以防止灰塵進入也能保持溼潤和乾淨。而上眼瞼的作用是幫助牠們吞食。青蛙的耳朵不像人類一樣露在外面,而是長在眼睛的後面,稱為鼓膜,能清楚聽到聲音,尤其是同類的鳴叫聲。青蛙的擇偶條件是靠聲音,公蛙的聲音愈大表示身體健,愈能吸引母蛙。

蛙類在牠們還是蝌蚪時,是用鰓呼吸,出水口在左前腳,長大後則是用肺呼吸,但因為肺發育不完全,所以要用濕潤的皮膚幫助呼吸也有例外不需要濕潤的皮膚幫助呼吸的蛙例如蟾蜍,為了適應乾燥的環境,他們皮膚演化成粗糙,避免水分散失;為了不被天敵,他們發展出毒液線,既然有毒性,那就不用跳那麼快,所以漸漸的牠們就不會跳很快、很遠,蟾除的毒液可以提煉成「蟾酥,是中藥材的一種。

蛙類的眼睛是弱視,看不清楚物體的細節,只能看到輪廓,不過他們能分辨顏色,對會動的物體很敏感。若是體型較小的昆蟲,牠會用舌頭去將獵物黏回來,若遇到體型較大的,舌頭黏住拖不回來牠會直接跳前去將對方吃掉。

台灣的蟾蜍有二種:
盤古蟾蜍:山地的原住民,體型較大,繁殖期在9月到隔年2 (秋冬),可在山區的流旁發現牠們,是特有種,特徵是耳後腺下方有一條線。
黑眶蟾蜍:平地的原住民,體型較小,繁殖期是2~9 (春夏),會在池塘或稻田出現,牠的鳴叫聲像一種童玩「竹蟬」所發出的聲音。

公蛙體型較小,母蛙體型較大,分辨的方式牠們的頭部,頭寬大於頭長是母的,頭寛等於頭長是公的。青蛙沒有子宮所以不會懷,採體外受精在青蛙的世界裡,牠們有很多生存策略,會同類、骨肉相殘大的吃小的哥哥姐姐吃弟弟妹妹如果看到有青蛙的嘴上長了二條蛙腿不要懷,就是這麼一回事為了繁下一代,增加存活率,母蛙會產很多的卵,例如牛蛙一次可產下1萬至3萬顆卵是以量取勝的百子策略。為的躲天敵牠們採取的敵方式也不同,最直接的是直接跳開逃走有的有毒液、有的用保護色,或鼓大鳴囊,甚至用排尿的方式走敵人


陳老師上課的方式非常生動有趣唱作俱佳,下笑聲不斷不僅帶給我們豐富的蛙類知識,還特地準備了自己拍的野鳥照片所製成的桌曆作為有獎爭答的獎品,很幸運的我也得到一本,真的好開心,期待還有機會再上老師的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